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調劑身心---肌力訓練與一般運動差異(一)


拖雪橇--負重走路訓練

某日快下課之際與學員閒聊,談到跑步等長距離的運動不適合當作強化身體的訓練,學員問重訓有什麼副作用?我笑笑著說不練會很不舒服。
回家後一直在回想這個問題,難道重量訓練真的這麼好。當天我也有稍微正式的回答,但是說的不是很完整,決定就用這個問題來做個思考整理好了。

如同標題,訓練有其劑量反應的目標,簡單舉例,在團塊式週期(註)的第一週期──解剖適應期,假設採用深蹲,則為5組每組12~15下在最大肌力50%~65%的強度區間訓練,目的是使身上的結締組織──肌腱韌帶逐漸適應,接著肌肥大期,5組6~8下最大肌力75%~85%強度區間訓練。

也就是說,每個週期的目標有特定的強度區間和操作組數與次數,這就是重量訓練的劑量反應。


上面有提到,跑步等長距離運動不適合作強化身體的訓練,應該要更精準的說,不能作為唯一強化身體的訓練


這和社會的風氣也有關係,台灣的長距離運動風潮大概是在單車熱潮後開始盛行,鼎盛時期大概是每週有各式各樣長距離的比賽──單車武嶺盛會、週週馬拉松、標準鐵人三項、超級鐵人三項等,一股腦的熱潮像海浪一樣一波又一波,幾乎沒有場地跟器材的限制,要說是全民運動也都不為過。

然而這類運動最大的隱憂就是沒有訓練觀念的人,常常用錯誤的方式殘害自己的身體,很多有長年經驗的人就認為多跑、游、騎就對了,忽略了劑量反應和循序漸進的原則,更不用提訓練計畫的安排。

相同的道理套到重量訓練上,沒有劑量反應的概念、忽略循序漸進的原則、沒有適當的訓練計劃,重量訓練一樣會練壞廣大的群眾。


無論是什麼運動,背後應該都有運動科學來作支撐,也就是說今天從事一個運動,無論是否為了成績,應該要有精確的劑量反應、依照當下的身體能力逐漸增加強度、設定好的訓練計畫。除此之外重量訓練和專項運動之間不會互相排斥,只有怎麼互相配合的問題。

註:團塊式週期可分為解剖適應期、肌肥大期、最大肌力期、爆發力期。團塊式週期只是眾多訓練法其中一個,因為每個中週期都有其目標而有特定的強度區間,為了方便舉例所以使用團塊式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