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強壯女性多的社會,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肌力訓練的目的,就是要建構強壯的身體和強壯的心智。女性的動作控制常常優於男性,學習的效率上女性很容易將新學習的動作上手。事實上,訓練的內容與男性並沒有明顯差別,美國硬派的老教練 Mark Rippetoe 就說過:如果有人跟你說女性受訓者和男性受訓者有生理上的差異,那他根本沒有同時訓練過男性和女性Mark Rippetoe 在其文章 Strength Training for Women 提到女性受訓者的幾個特點:
1.  Women can do sets of 5 closer to there 1RM than Man.
2.  Women can do more eccentric work (negative) when fatigued.
3.  Women require less rest between sets.
4.  Women can train heavier more frequently than men.
簡單解釋
1點的 1 RM 就是只能操作一次 ( rep ) 的最大重量,在Rippetoe 說明,男性的一組5下通常是最大重量的80%~85%,但是女性可以在95% 甚至97% 的強度下完成一組五下 ( 太驚人 )
2點,女性在向心階段 ( 以深蹲為例,就是蹲下後要站起來的那個階段 ) 已經不能完成時,在他人介入完成向心階段但是讓她獨力完成離心 ( 就是蹲下去的階段 ),女性可以比男性完成更多次的深蹲。
3點,女性組間休息需要的時間比男性短。
4點,女性可以接受大重量訓練的頻率比男性高。

女性接受肌力訓練除了上面所說的優勢,還有更大的好處,生理上比如骨質問題,女性容易因為骨質缺少症進而發生骨質疏鬆的病症,透過肌力訓練,在有經驗的教練指導下,重量逐漸的增加能促進骨質密度的增進。
心理上,肌力訓練是有計畫的、長期的訓練,在逐漸強壯的過程不只生理能產生出更多的力量,心理的強度也可以隨著增長。因為每次重量扛在身上或是握在手上都是壓力的挑戰,一次又一次的對壓力的挑戰,一次又一次的踏進心裡不舒適區,然後對自己說,我可以打敗昨天的自己,在開發自己未知的潛能過程不但是解構自己的過程也是重新建立自我的過程,因為訓練要記錄,透過紀錄可以看見自己變化的軌跡。

以我為例,訓練紀錄幾乎趨近自我對話,掙扎、失落、挫折、難過、自我懷疑,經過幾年的累積,透過記錄會突然發現,強壯不只有形的重量,無形的心理強度也會跟著增加。

現代社會男女分工不若過往明顯,女性也要像男性一樣在職場上競爭,強壯的女性搭配優於男性的細膩,展現出獨當一面的能耐不會遜色於男性。只是為何還需要以女性與肌力為題撰寫一篇文章?

因為偏見,外在施加於女性的偏見,女性因為外在的影響對自己的偏見。

網路有一段影片很有趣,訪問者訪個別單獨的問了幾位女性,他們先問女性式的跑步姿勢該是怎麼樣子?受問者不約而同採用大腿內八、前臂左右晃動的姿勢,非常沒有力量的方式在模擬女性跑步。
接著問男性的跑步姿勢應該如何,她們也不約而同採用軀體核心穩定,雙腳前後大步伐、雙臂前後有力的擺動,影片顯示他們都可以採用有力量的方式去跑步。
採訪者問她們最後一個問題,既然你們可以用有力量的方式跑步,為什麼認為女性應該跑起來很弱?

為什麼?

誰在逼迫那些受訪者對女性跑姿有這樣的認知?當社會出現一個多數的認知(不管是否正確),很多人就會認為這就是對的,當落入對與錯的分類,就是偏見出現的時候。
我們都聽過,你應該如何如何….,可能是對你的衣著、飲食、體態、甚至怎麼養小孩..blabla。偏見實在很根深蒂固,而且會代代相傳,這部分多是出自家庭成員的影響。

家庭以外的影響,比如說商業的行銷手法也很顯著影響你我對自己的認知。以美國為例,美國上健身房的習慣相較於台灣是較為普遍,但是在操作女性受訓練的議題上也與台灣並不會相差太遠,商業操作的主流美感作為引誘(或羞辱)吸引女性進到健身房來,而網路的快速傳播,這樣的風氣似乎更容易擴散,從張貼在健身房外的海報到個人部落格或專頁的圖片,誇張的女體性徵,都在惡化女性在社會上的權力,宛如隱形的裹小腳

肌力訓練是一種理念建構強壯的自己

不是商業操作下的流行,這個理念就是文章一開頭所說的建構強壯的自己。自己是理性思考所認知的自己,不是屈就他人眼光下的自己,商業操作手法下的女體是惡意且帶有剝削的目的存在。

強壯女性多的社會,是一個健康的社會

背後代表的是權利平等,女性不必透過歧視性的保護而更有能力主張自己的權利,凡事不用己願他力而更能獨立,所以,女性朋友們,請更踴躍的接受肌力訓練,透過一段時期的教練指導,將教練當成一座橋走向能自主訓練持續強壯的未來。

沒有留言: